2017年第六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在我校举行
(通讯员 杨勇)11月25日,第六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在我校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大数据与媒体融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我校经管学部、传媒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牛津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嘉宾和领导出席了年会的开幕式。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80多人参加了此次年会。
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由我校经管学部副学部长薛永斌主持。开幕式上,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勇研究员在年会开幕式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三次重大改革突破。他表示,大数据技术对于再造采编流程、创新节目形态、打造融媒体形态、推进广播电视改造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媒体融合发展目前还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性障碍,未来的媒体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桂林旅游学院校长程道品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对参加此次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传媒经济年会的召开旨在为来自全国各地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术新秀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媒体融合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前所未有的变革,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必将为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周鸿铎教授认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建立叠加型传媒机构是未来传媒经济发展的基础。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我校兼职博士生导师罗伯特·皮卡德教授认为在过去传媒经济研究50年的历程中,大多采用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目前,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被采纳,但对于媒体研究中的消费者和社会福利问题,人们的关注度很低。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杭敏副教授认为大数据与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丰富性,但数据和技术核心能力的缺乏、整合新范式是传媒经济研究面临的挑战。大数据在传媒管理中的应用、受众议题、传媒创新等都是传媒经济学研究面临的新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中国广电蓝皮书副主编李岚女士认为大数据给传统电视媒体业态带来了冲击,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需要构建大数据生产、大数据营销和大数据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外语频道总监江和平先生结合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融媒传播实践,认为大数据时代需要重新定义电视、重新定义内容、重新定义中央厨房。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教育传媒研究》杂志总编辑张志君先生用解构、重构、同化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北青社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科武先生为参会人员分享了《北青社区报》的探索实践,他认为传统媒体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社区报的商业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我校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卜彦芳教授携研究团队发布了《跨越边界:大数据引领媒体融合的未来》的主题报告。报告总体对2017年媒体融合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从2017年媒体融合的八大关键词、媒体融合的数据景观、大数据引领媒体融合的未来三个层面进行了发布。
下午的高端对话环节,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广播电视媒体和报业媒体的融合发展两个议题展开对话。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对话嘉宾就媒体融合发展如何破除体制障碍、如何抓住移动优先战略和中央厨房建设的关键点、网络视频内容的创造如何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力量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交流。来自四川大学的朱天教授、辽宁广播电视台的辛路、爱奇艺的邓亮、腾讯的周政华、北京时间的蓝霖和芒果TV的李俊俊等嘉宾参与了对话。
在报业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对话嘉宾围绕媒体融合中如何打造更优质的内容、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重塑内容生产机制、如何做好用户的精准触达等问题进行了精彩交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漆亚林教授、湖南理工学院的王文锋教授、《成都商报》的蒋勇、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的伍小虎、《环球时报》的张伟和北大方正的卢岚等嘉宾参与了对话。两场高端对话分别由我校文法学部学部长、博士生导师李怀亮教授和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发展管理中心主任辛路主持。
随后,青年学者视点和研究生专场分别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9位青年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就媒体新型经济业态、媒体创新创业、媒体商业价值评估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