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举办了第五场展映活动,展映了11部入围作品,包括《青春狂想曲》、《追星这件小事》和《活着》等。活动在6月5日至7日在东配楼星光放映厅和新知楼举行,由新闻传播学部承办。摄像师为刘洪宇,通讯员为王邦正、阮家茹和付晓雅。
每次都有近百名校内外的师生前来观看电影。6月5日有两场展映,分别以“我们的时代”和“潘神的迷宫”为主题。《青春狂想曲》这部作品因其描述青春校园生活而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从毫无目标的无聊中产生的激情,到经历生死考验后的深刻成长,3432寝室的三个好兄弟,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兄弟情谊”的故事。身兼导演、编剧、摄像和主演数职的陈相如表示,他之所以拍这个电影,是因为他非常重视身边的人,一直想讲述一个“无感情的人被感动的故事”。6月6日将会有两场展映,主题分别为“面土背天”和“一克拉的梦想”。《最后的黄土人》获得了第12届“半夏的纪念”最佳短纪录影片奖。在互评环节中,导演曹立栋就两部影片的拍摄手法指出了不同,而导演许峰则更是对《最后的黄土人》大加赞赏,称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观看了。这两位导演还向我们分享了在拍摄过程中的有趣事情,他们建议我们要以真诚的心态去打破障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拿出摄像机。7月6日的“医愿”专场再次座无虚席。《医院里的中国》是第12届“半夏的纪念”年度大奖的提名作品。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陈锦荣和他的妻子。陈锦荣是一位在湘工作的美籍香港人,他身患骨科癌症导致全身瘫痪。由于没有子女和亲属,他的妻子陈太太承担起了日夜照料的重任。然而,身处异乡,陈太太不断感到孤独,对国内医疗体制也产生了质疑,这使她的心理逐渐崩溃。另外一个例子是唐学军,他在同一家医院里,由于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行骨髓移植。然而,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只能无奈选择放弃治疗,在家中维持生命。电影放映结束后,导演与在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讨论了有关拍摄角度选择和医疗制度等问题。6月8日和6月9日,每天下午3点和晚上6点,将在广告博物馆、新知楼报告厅和东配楼星光报告厅举行“半夏的纪念”第二阶段提名作品展映交流活动。活动邀请了本届提名作品的作者孙泗淇、白雨等人参与,与大家分享、探索影片背后的故事。(编辑:陈艺文)